裝載美好記憶,傳遞芬芳療癒 —— 蘭日子 x 淺山植藝「療癒植盆」,沉浸療癒愉悅裡

 

廢料大變身、永續再利用,打造療癒盆器

療癒盆器的兩大原料:全台首創的檳榔炭粉,以雲林古坑的檳榔再製;樂土,取自臺灣阿公店水庫淤泥再製,皆以廢料再利用為出發。
吳享育,雲林古坑在地返鄉青年,也是淺山植藝創辦人。他與我們分享,檳榔炭粉是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有用資材,樂土是由民生廢棄物再生的泥材,皆是「化無用為可用」,永續再利用的體現。同時,檳榔炭粉和樂土本身具備炭色的獨特性,製作出的盆器,仿造出大理石紋質感。
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的理念,也正與蘭日子致力於環保的全應用相謀合:應用蝴蝶蘭包裝至盆器、最終廢棄物成有機肥料,回歸土地,皆是提升農業附加價值,帶動精緻農業發展。

 

▲ 檳榔炭粉的製作過程從採收撿拾、曝曬、高溫燒製、撥炭,取用外殼纖維作為炭粉,最後即可延伸製作成各式產品。照片來源:淺山植藝

 

以善的循環,共創人情美好

澆鑄、成型到美學,盆器不僅擴發質感,更具意義的是,盆器背後的廢料新生,所傳遞出對環境的友善、對社區長者照顧的良善價值。
「希望檳榔實用,但不食用。」在吳享育推廣在地茶席、茶文化時,意外開啟使用檳榔炭的契機。他與雲科大團隊合作研究將檳榔燒製成炭,不僅能取代原先進口的炭燃料,也能將遍地的檳榔落果,轉化為更好的產物,將居民困擾轉變為社區共好。
與許多的農村一樣,淺山地區有著人口老化的問題,檳榔樹卻仍是社區裡重要的經濟來源。不願社區長輩們,再以割檳榔的方式採收以換取收入;相反地,吳享育希望,阿公阿嬤只需撿拾、蒐集地上的檳榔落果賣給他就好。
割檳榔,需一手操作伸縮刀割下檳榔,另一手則要穩穩接住落果,落地的檳榔可是不算錢的,對年長體力不勝負荷的長輩,徒增許多負擔與危險。

 

▲ 淺山植藝創辦人吳享育(左),與社區長輩一同撿拾檳榔落果。照片來源:淺山植藝

 

起初阿公阿嬤不願以檳榔落果來換錢,對他們來說,地上的檳榔落果是無用、無價值的,不好意思以此換取金錢。於是吳享育回歸到農村最傳統、也最純樸的方式,讓長輩們用「以物易物」的方式,能以檳榔落果換取洗衣精、洗髮精、牛奶等各式日常用品。這樣的方式,反而突破長輩們的心防,創造出善的循環。
目前已與 16 位社區長輩合作,協助蒐集檳榔落果。對阿公阿嬤來說,知道自己所撿拾的檳榔落果,反而能轉換出新經濟效益,更幫助他們找到新價值,更是引以為傲。

 

照片來源:淺山植藝

 

永續非一蹴可及,淺山地區的第一步

檳榔,普遍被認為是對水土保持不佳的作物,但吳享育也強調,他並不鼓勵再種新的檳榔,若要社區內既有的檳榔樹轉種其他作物,卻也十分困難。可能需要更多的體力、成本與新技能,對農村長輩來說,都是件遙不可及的事。
檳榔園對長輩來說,不僅是一份勞動的價值收入,更是自我的價值存在,也捨不得照顧數十年的園地因為老了而荒廢逝去。
因此,吳享育更積極投入與社區長輩合作檳榔落果的撿拾,先以經濟支持才有改變的可能。永續需階段性轉型,並非一蹴可及,以檳榔落果燒製成炭,創造農廢再利用,就是淺山地區的永續第一步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